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队深入四川曹家镇,探秘百年梨乡的传承与新生


2025年8月8日,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一行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曹家镇,开展实地调研。在曹家镇村支书的全程陪同与讲解下,队员们深入农户家中、走进梨园田间,聆听真实故事,感受土地温度。

走进万姐家:二十载种梨路,一锅梨膏熬匠心

下午1点,团队首先拜访了当地种植户万姐。她热情地介绍起自家二十多年的种梨经历。“这一片都是我家的”,她指着连绵的梨树说道。她家种植了丰水梨、李子、葡萄、枣树等多种果树。

万姐详细分享了家中传统熬制梨膏的工艺:“清洗、切块、去心、粉碎、熬煮18个小时……”她强调,真正熬透的梨膏不加任何添加剂,仅靠高糖浓度自然防腐,“我有一瓶放了四年的,前几天打开吃,一点没变味。”除了润肺止咳,她更笑称梨有美容养颜的功效——“我天天在大太阳底下干活,也没晒成非洲人!”

谈到收入,她算了一笔账:一年投入约三四万元(化肥、农药、袋子、人工等),净赚五万左右。“一亩地十个月挣5000元,平均每月才500,不如外出打工”,但为了照顾残疾的父亲和这片祖传的土地,她选择留下,农闲时再打短工补贴家用。

探访六旬奶奶:种植靠学习,抖音成“农技课堂”

随后,团队走访了一位61岁的奶奶。她家种植六月雪、黄金梨、丰水梨等多个品种,年收入也能达数万元。她提到,如今种植技术大多靠抖音学习,“看老师讲怎么施肥、怎么管树,真的帮了大忙!”虽然还不会发视频,但她会主动搜索种植类内容,甚至参与有奖学习活动。“要种好果,就要相信科学。”

下地体验:摘梨尝葡,甜在舌尖更在心间

下午3点,队员们深入梨园,体验摘梨、摘葡萄的劳动乐趣。亲手采摘的梨子清甜多汁,葡萄饱满诱人,大家直呼“好吃!”这片土地上的果实,不仅是一种滋味,更是一份人与自然、与传统相守的见证。

村支书访谈:土地、传承与年轻人的选择

返程途中,队员们与一直陪同的村支书展开对话。当问及“年轻人是否愿意返乡种梨”时,支书坦言,目前仍以中老年种植为主,但也有子女因父母年迈而选择回归。“只要收益可观,有人愿意回来。”她还提到,土地流转、规模种植已成为新趋势,如本地返乡创业大学生陈凯便通过承包土地开展集约化种植。

针对销售方式,支书表示,农户更倾向自主零售以获得更高利润,合作社则主要收购中大果,小果及次果则用于熬制梨膏,从而减少浪费、提升附加值。

结束与馈赠:梨膏见真情,文化共传承

调研最后,村支书在曹家镇文化广场与实践团队合影留念,并赠送了两盒本地熬制的梨膏作为纪念。“这是我们曹家的味道,也是乡村振兴路上最真实的甜。”

通过这一天的深度走访,华东理工大学学子不仅收集了宝贵的一手资料,更深切体会到中国农村的坚韧、智慧与希望。曹家梨不仅是一种水果,更是一个地方的记忆、一群人的生计,也是一种正在发生的、充满生命力的乡村故事。






最近更新

热点聚焦

赞助商广告